禁示l8勿进3000部芒果在线观看_嫩叶草旧地址直接进入完整版_91精产品一区永久免费下载

延安时期的“窑洞大学”
时间:2022-04-12发布者:共产党员

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延河两岸坐落着多所学校,当地群众称它们为“窑洞大学”,其中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延安大学、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等30多所院校。


延安13年,中共中央把延安打造成造就革命人才的大熔炉,使延安不仅成为革命圣地,更成为人才圣地,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为我们党创造辉煌、成就伟业奠定强大人才基石。

《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作者公木回忆在抗大工作时的情景:有一个连队的墙报上出了这样一首顺口溜:坐地听报告,站起来唱歌……身居窑洞里,心怀全中国;翘首登荒山,放眼看世界。我们多亮堂,我们多快乐!

作为延安时期我党创办的一所培养军政干部的专门学校,抗大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提出,为承担抗日战争的新任务,“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1936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延长县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会议决定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为基础,在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米粮山上一座旧庙前举行了开学典礼。1937年1月红大迁到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前后办了8期,另有分布在大江南北的12所分校,在近10年间培养了军政干部20余万人,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对我军的成长和发展,都起到重大作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才的成长需要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同时也需要在艰苦环境和复杂斗争中去磨练。陕北公学就是延安时期党创办的一所“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的学校。

曾在陕北公学学习的陈辛火回忆:没有课堂,就在窑洞前的坪地上、在树荫下的空地上上课。就是在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的第二天,我们也照常到一个山坡上坚持上课。没有桌子、凳子,就席地而坐,膝盖就是活动桌子。纸张困难,就用淡蓝色的马兰草造的纸写字,有时还用桦树皮写诗。大家为革命如饥似渴地学习,常常围着豆粒大的灯光读到深夜。

当年,党仅在延安及周围地区就创办了30多所干部院校。“延安处处有学校、延安遍地有歌声”就是党大规模造就革命人才历史画卷的生动写照。曾任抗大、延安大学、延安民族学院教员的著名法学家、社会活动家王仲方,从1937年至1945年在延安生活工作了8年时间,他回忆说:党的一大批干部正是在延安经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各种文化知识,提高了理论素养,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1939年,中共中央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延安的学校向外分流发展。先是抗大挺进山西、河北办学,接着陕北公学、鲁艺部分单位、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联合,在河北成立了华北联合大学,这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抗战胜利后,自然科学院迁离延安,辗转华北,1949年迁入北京,后演变为北京理工大学。离开延安的教育队伍,有的在东北办起教育,有的来到了华北。后来新中国许多高校都和延安时期的“窑洞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国防大学等。

源:光明日报

宜君县| 海口市| 武鸣县| 南岸区| 潞西市| 峨山| 左贡县| 南澳县| 津南区| 横峰县|